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榨取,主要是靠延长工作日。为此,资本家曾经运用国家法律来强制延长工作日。产业革命以后,机器的使用为资本家延长工作日创造了新的条件,成为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主要手段。同时,机器的使用还使小生产者大量沦为无产者,使女工和童工涌进劳动市场,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情况下,资本家有可能把工作日延长到超过它的最大限度。事实上,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已经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极限和生理极限。
那时,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生产部门里,成年男工以及女工和童工的工作日有的竟长达12小时以上。殖民地和附属国工人的工作日之长更是惊人。此外,资本家还采取其他各种手段来延长工作日,工作日的延长,工人劳动力的过度消耗,不仅使工人的劳动力处于萎缩状态,而且使劳动者未老先衰乃至过早死亡。
在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劳动的外延量易受到法律限制的条件下,资本家往往通过提高劳动强度来增加劳动的“内含量”。提高劳动的紧张程度,把劳动浓缩在缩短了的工作日中,“这种压缩在一定时间内的较大量的劳动,现在是算作较大的劳动量,而实际上也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49页)。
劳动强度提高以后,工人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所消耗的劳动量增加了,生产出更多的价值。马克思指出,通过提高劳动强度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他写道:“甚至不延长工作日,使用机器就可以增加绝对劳动时间,从而增加绝对剩余价值。这是通过所谓 浓缩劳动时间的办法来实现的,这时,每一分一秒都充满了更多的劳动劳动强度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