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时间:2023-07-28 04:02:30编辑:分享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真的是至理名言吗?

学生问老师:作文怎么写?许多老师会说“读书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生问老师:这本书讲了什么意义?许多老师会说:“读书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成了当今语文教学的万能钥匙,至理名言了。

真的好用吗?实践过的都知道,行不通。

请问,有几个人能把一篇文章一本书读上百遍的?能读个二三遍就不错了。

更何况,读一遍是一个理解,少年时读是一个理解,中年时读又是一个理解,老年了再读,又有了新的理解。读百遍,那不要读出百义来?所以呀,这句话的科学性还真值得怀疑。

其实,这句话本来不是什么至理名言,不过是敷衍人的一句话。这句话经过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一解释,就成了至理名言了。专家权威的话也要考证一下才能用,否则,人云亦云是害人的。

教育权威朱熹在他写的教育专著《训学斋规》里是这样讲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喜欢做注的朱熹还给这位古人的说法解释了一下: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用白话文解释一下:就是说书读得熟了,就不用等老师的讲解说明了,自己就知晓了书中的意思了。

因为是权威的解释,所以,后人就对朱熹的解释深信不疑了,结果误人不浅。

朱熹老专家说的这个古人是谁呢?是三国时候的董遇。董遇的这句话记载在陈寿写的《三国志》里。

宋朝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画像

《三国志》里是这样写董遇的: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初,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

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由是诸生少从遇学,无传其朱墨者。

这是《三国志》里的原文,大意是:董遇这个人性格敦厚老实有点迂腐,但是却非常好学,非常有学问,对《老子》《左氏传》特别有研究,还为《老子》作了训注,自己也写了一本书叫《朱墨别异》。

有学问自然就有人向他请教,拜他为师了,于是,有位读书人就向他请教,他不肯教,还说应当先把书读上百遍,还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请教的人问:“读一百遍,哪有那么多时间呀。”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请教的人问“三余”是什么意思?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

冬天,是一年的空闲时间;夜间,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听他这样说,请教的人也就明白了董遇不愿意教,是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来敷衍他。

所以,也就识趣地退出了。历史上,跟董遇学习的人很少,没有学生门徒,他的学说自然就没有人给传播了。

这样看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过是董遇对想跟他学习的人的搪塞之词,也就是说他不愿意拉徒弟。搪塞之词怎么能成为做学问的信条呢?我真替朱熹的断章取义感到汗颜。

所以,读书还是要有老师指点的。就拿“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来讲,如果没有老师指点求源的话,把朱熹老专家的这句话和他的解释读一万遍也是错误理解。特别是写作文,离了老师指点还真不行。

写作文是一门艺术,是写艺术品,没有老师的指点怎么行?不过,又有几个老师能指点作文呢?

因为许多老师,特别是小学初中老师,他们自己也不会写作文呀,自己不知道写作滋味呀,这样的人怎么指点学生呢?所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成了老师们的挡箭牌了。

上一篇:伤心的四字词语

下一篇:2亿韩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