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著名作家,他写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于196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二十年代末,我国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首先注意到肖洛霍夫的作品。
他的其他著名的小说有:《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
《静静的顿河》展示了1912到1922年间,俄国社会的独特群体——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国内战争中的苦难历程。主人公格里高利,是生长在顿河岸边的哥萨克,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阿克西妮亚之间,徘徊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他既是英雄,又是受难者,他有着哥萨克的一切美好品质——勇敢、正直、不畏强暴,而同时,格里高利身上又带有哥萨克的种种偏见和局限,在历史急变的关头,他徘徊于生活的十字路口。作者用悲剧手段,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男子汉形象,从格里高利身上,读者能感觉出作者对人的尊重。《静静的顿河》展现的是哥萨克人如何通过战争、痛苦和流血,走向社会主义。《静静的顿河》是一部描写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时代的人民生活史诗,在不到五年内,格里高利一会儿投入红军,一会儿倒向白军,双手沾满了两方面的鲜血,他的矛盾和痛苦显然与他所属的特定的群体无法切割。
《被开垦的处女地》是肖洛霍夫的名著,几十年来在苏联国内外享有盛誉。《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发表于1932年,第二部于1959年出版,1960年获得列宁奖金。这部小说表现了农村的集体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展示了农村生活和人的精神面貌的发展、变化和斗争。旧事物尚未完全死亡,但已无力抑制人们意识中由新事物引发的新思想的幼芽,从中可以看到农民群众精确的性格,可以捕捉到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细节,人们富于特色的言谈举止和服装,以及细致的心理活动,同时可以看到哥萨克村的居民在生活大转折时期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变化。
《一个人的遭遇》(又译《人的命运》)是作家米哈伊尔·肖洛霍夫于1956年创作的连载短篇小说,发表于苏联党报《真理报》。它讲述了战争给个人生活带来的悲剧故事,索科洛夫在战场上被俘,在战俘营做苦工,最后他失去了所有亲人和温暖的家庭,但索科洛夫并没有失去生活的意志,有一天在火车站看到一名孤儿,于是两人相依为命。这部小说的发表,被看成是苏联五十年代中后期解冻文学的信号,从此,苏联大面积出现反思社会黑暗的,反对官僚主义的作品。作品以主人公自叙的方式,叙述了索科洛夫一生四十年的生活经历,中心是描写他在卫国战争中的遭遇和命运。小说的主人公是原先一个工人,战前建立了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卫国战争发生的第三天,他就告别了妻子儿女应征入伍。在战争中,他负伤被俘,在德国集中营里受了两年的非人折磨,多次死里逃生,1944年才设法回到祖国。然而,他朝思暮想的妻子和两个女儿早在1942年就被敌机炸死,唯一的儿子也在战争胜利的那天早上壮烈牺牲在柏林前线。二战后,他复员回来当汽车司机,后因一次交通事故他被收走了驾驶执照。在他失去职业、流落他乡的时候,收养了一个在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孤儿万尼亚,组成新的家庭,从新去争取新的幸福生活。索科洛夫的悲惨遭遇,真实的表现了千百万苏联人民在战争中亲身经历的生活,概括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有着深刻的典型意义。这篇小说强烈谴责了德国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残暴罪行以及其带给苏联人民的沉重灾难,反映了苏联人民为战胜德国法西斯而进行的艰苦斗争及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表现了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的崇高的爱国热忱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以及重建美好家园的坚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