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的繁体字多少画

时间:2023-07-29 00:25:17编辑:分享君

作者:刘宏宇

一组汉服图片

若问起我们国家的名字,恐怕谁都会脱口而出俩字儿——中国。再问我们国家的全称,99.99999%的中国人都会对答如流道:中华人民共和国。

当然是没错的。

现今,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涌现出太多极高涨的爱国者。要是随便挑选他们中的一些人问:为什么我们被叫做中国?估计会得到下面三种回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你说为什么?

——你脑残啊!不叫中国难道还叫美国不成?你个跪舔的伪军、汉奸!

这三种回应中,第一种多少靠谱——仅就今时的国际语境来看,“中国”,的确可以被认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但“中国”二字,历史地论,却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字更早出现。早多久呢?三千来年吧。“中华”,也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说法出现得要早,只不过没早太多,正式点儿说也就一百多年。

(一)古老的“中国”与“华夏”

“中华”之“华”,源自“华夏”之称。华夏,是我们中华民族可考的最古老族裔的称谓,可追溯到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也就是历史朝代表上最前面的“夏朝”,大约是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十七世纪。

“华”,繁体写作“華”,是由古老的象形字演变而来,最本源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花”。今人对“华夏”的几种解读中的一种是说,这两个字,指的是“花的夏”,即“花崇拜、名字叫做夏的国家”。

花崇拜,就是把植物的花朵作为崇拜对象。花,象征繁衍、生长;崇拜花,就是祈望收成好、人丁兴旺,是最古老的“大自然崇拜”中占着相当主流地位的一种,多见于生活在平原或相对平坦地区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部族。我们先民缔造的国家“夏”,就是典型例子,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影响,以至于很久之后的秦汉时期,仍相当普遍地将“华国”作为大一统国家的别称。再后,“华国”之谓,作为非正式的国家别称,还沿袭了很久,直至近代。

相比“华夏”、“华国”,“中国”的称谓,更正式些。篇首提到,这俩字,差不多三千年前就有了——1963年,陕西宝鸡出土了一个青铜器,被考古鉴定为西周早期物件,命名“何尊”;其铭文上即有“中国”二字,是目前可切实考据的最早出现的“中国”称谓。但其含义却与今时很不同;形象点儿说,跟今天“中原”所指地理区域差不多,地图上大概就是河南省及其周边;放大点儿,最东可至辽东、华北、华东北部沿海,最西可至陕西关中,最北到阴山脚下,最南到长江沿岸。

在还没有现代考古技术的古代,典籍上最早(或相对较早)出现的“中国”二字,是在《史记·楚世家》——“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说的是偏踞长江岸边叫做“楚”的诸侯国国主熊渠自认“蛮夷”、“僭越称王”(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史记》,又称“太史公书”,成书于西汉中期,在其《楚世家》篇章中,借助最早的“楚王”熊渠的口道出的“中国”,说的是当时“天下共主”也就是众多诸侯国名义上的“宗主”、史称“西周”的周王朝,即“中心政权”,更是“政治概念”而非“地理概念”。

(二)“中华”称谓的演变

顺着上述关于“华夏”、“华国”和“中国”的简单梳理,笔者认为,“中华”作为对国家的象征性称谓(不是正式称谓),更可能是古老的“中国”与“华国”两个概念的“合体”,其中的“中”,更代表政治意义上的中心和今天称“中原”的国家“腹地”;“华”,则更是“族群”的追溯性指代。两厢结合,意思就是:源自古老“华夏”族群的、以中原为核心的国家。

众所周知,我国历史悠久,从最古老的奴隶制国家“夏”(现代考古发现的再之前的文明遗迹都还不能被称“国家”)到今天,至少也有四千多年。在这个漫长历程中,我们经历了不少次改朝换代。每个朝代,国家正式名称,都是今天我们说的“朝代名”——夏朝,国家正式名称应为“夏”;商朝,国家正式名称为“商”;周、秦、汉、唐、宋……均以此类推,一直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国家的正式名称为“大清帝国”。而“华国”、“中国”、“中华”,都只是别称,不具备“法律”上的正式性质。

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的统治者并非由古老“华夏”族群演变、融合而成的“汉民族”;占国家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对当时可谓“外来”的满族统治者,多多少少有抵触,加上清朝后期频遭西方工业国(列强)侵略、掠夺,致国家屈辱、族群危难,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交叠之际,一些有识之士,看到西方近现代政体的先进性,即有效仿、借鉴以拯救国家民族的志向;在试图向“君主立宪”转变的政治改革努力(戊戌变法、1898年)“完败”后,推翻帝制,更成为先进人群的政治目标。这些人中,以海外爱国人士组建的“兴中会”最为代表,在其纲领中,有“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之说,“中华”二字,就此以从没有过的“正式”,成为对国家的称谓。

以孙中山先生为先导和灵魂的“兴中会”,历经斗争、融合、发展,演变为“同盟会”(可以认为是“国民党”的基底、前身)。1907年,广东潮汕地区爆发“饶平起义”,升起史上第一面“青天白日旗”,开启了推翻满清统治、废黜自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王嬴政称“始皇帝”)起、历经两千多年的专制“帝制”的武装斗争。

虽然起义失败了,却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燃起了革命烈火,让摇摇欲坠的满清王朝加速衰亡。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更催发全国各地革命之势。1912年,清帝宣布“逊位”(实际是由“摄政王”和“太后”以时龄只六岁多点儿的“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名义“代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寿终正寝,新政权诞生,称“中华民国”。

自此,“中华”二字,正式成了国家的名称。因为“中华”可以很贴切地形容这个具有古老历史的国家,同时也是延绵了很久的国家代称,新中国成立后,仍被沿用。

(三)外国人对我们国家的称谓

一说这话题,相信绝大多数国人都能脱口而出——外国人管咱们国家叫China;甚至,相当多国人也知道,英语中China这个词,如果首字母不大写,还有个意思——瓷器。

瓷器,或说“陶瓷”,是我们国家首先发明的,并且在历史上相当长时间(自开始有陶瓷的宋代直至十九世纪)占据着世界市场,是我们国家重要的“国际标志”。据此,有很多人会认为,因为china是瓷器、陶瓷之意,而我们中国是陶瓷的发祥地,所以“洋鬼子”就用了同一个词首字母改作大写来指代咱们国家。

这个认为,不能说“不对”,但确实不甚确切。矫情点儿说,因果“反了”——先是有了“洋鬼子”们对我们这个国家的称谓,后来才演变出专指我们国家的神奇特产“陶瓷”的词汇china,再在现代用这个词汇指代了“中国”。

这里说的“洋鬼子”,指今天我们说的“西方”,特指点儿,主要指的是由于工业革命而在近现代占据国际主流的“西欧”(不包括没有专门的、独特的“国家语言文字”的美国)。

西欧的语言文字,主要来自两个语系——拉丁语系、盎格鲁·撒克逊语系,其中拉丁语系更为古老、发展也更成熟,“古拉丁语”跟“希伯来语”,被较普遍认为是今天“西语”的“经典源头”。拉丁语系中指代“中国”的词根是chi,是“秦”的音译。

没错——秦!

今天西方人的祖先,对我们这个古老的“远东”国家最源头的认识,是只存在了十六个年头的“大秦帝国”!“汉国”、“唐人”这些概念,都是在chi也就是“秦”之后才有的。

为什么会这样?说来话长,这儿只提一点:虽然只存在了十六个年头,还是“纪年”(实际期间只有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间的15年多),可作为“中国”乃至整个东方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式政权,秦,对世界历史的影响,相当深远。

顺带简单说说似乎今天已很不合时宜的——支那。

因为日本人,特别是上世纪中叶侵略我们的日本人,把我们国家称为“支那”,所以,这俩字儿,就像是“蔑称”,带了侮辱性,一提起来,就很觉刺伤,甚至,在某些领域,这俩字儿都必须要绕开、替代。其实,在笔者看来,没那么严重。

不错,侵华时候,日本侵略者称呼我们为“支那”,甚至直到今天,有些日本人还这样称呼,令很多国人“不适”。也许,听不得、见不得“支那”二字的国人未必知道,即便在侵华时期,“支那”也并非日本对“中华民国”的正式称谓。这俩字儿,只是非正式“旧称”。

支那,即China的“音译”;就如同“印度”是India的音译;只不过,“支那”是日本人对中国的“西语”音译。由于日本相比中国,更早进入“工业化”、加入“西方列强”主导的国际组织,其所持的一些说法,就“先入为主”了。

有个英语词组:India-China,译作“印度支那”,四十年前还被比较频繁提到,连那时候咱们国家自己的传媒也这么说,指以中南半岛为主体的东南亚地区,包括泰国、老挝、越南、缅甸、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这些国家,近乎全部都是在“二战”以后才形成今天的格局,之前是“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区划与今天不同,被粗率地称为“印度支那地区”,意指印度和中国(支那)中间的区域。

随着历史进程,“印度支那”这类带着殖民、半殖民时代烙印的称谓,早被国际社会弃用,成为尘封的历史。

【作者简介】刘宏宇,常用笔名毛颖、荆泓。实力派小说家、资深编剧、北京作协会员,“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获奖者。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推荐:

诸葛亮若不杀魏延,三国结局会否不同?

你知道“中华民族”一词的由来吗?

上一篇:退休祝福

下一篇:艾叶有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