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峰,1907年生,河南镇平县人。1925年在北京育德中学读书时,参加“五三十”运动,被选为该校学生自治会主席。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北京汇文中学,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惠文中学支部书记,负责领导北京东城学生运动。1927年春,参加北京南苑农民起义。后在北京、天津、烟台等地从事秘密革命活动。
1930年初,在上海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工作。 5月被派往苏区,历任红军旅、纵、师政治委员,江西军区、红军大学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一局局长。参加了长沙、吉安、赣州、漳州、水口等战役和历次中央苏区反“围剿”行动。
1934年10月,彭雪峰参加长征,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一野战纵队第一梯队队长、红三方面军第五师师长。在攻克娄山关和遵义城的战斗中,他率部承担了主攻任务。 9月任陕甘支队第二纵队司令员。到陕北后,任红一军第四师政委,率部参加直洛镇和东征战役。
1937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彭雪峰任八路军司令部参谋长兼山西办事处主任。1938年春,彭雪峰调任河南确山竹沟,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组织和训练抗日武装。同年9月,成立新四军游击支队,任司令员兼政委,率部挺进豫东敌后,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加强抗日武装。后东迁,领导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任中共豫皖苏边区委员会书记。后任新四军第六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员。
1941年皖南事变后,彭雪峰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淮北军区司令员。 3月山子头战役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淮北抗日根据地。在此期间,他刻苦钻研毛泽东军事著作,阅读古今中外军事书籍,总结实践经验,探讨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术和政治工作。
1944年8月,彭雪峰在河南执行中共中央关于进军敌后的指示,指挥司令部开展西进战役。 9月11日,他在河南夏邑八里庄指挥战斗时牺牲,享年37岁。
彭雪峰逝世后,新四军代司令员陈毅在《哭彭八首诗》中深情地写道:“淮北哀声将至,灯前心情阴郁。我生命是为了回忆,我整夜无法入睡。” “二十岁的军人,今天有多少人?新生儿有数百万之众,威能安神。” “你我别了,多年风雨同舟,惜生惜死,努力践行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