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认知中,世界上最长的蛇有多长?谁也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因为史前地球涌现出了许多庞然大物,它们早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埋藏在地下,只有当人类不断地发现它们的化石,它们才有可能重见天日。上世纪初期,美国纽约时报上刊登了一则悬赏公告,该公告指出谁找出世界上最长的蛇,谁就能获得1000美元的奖金。
该悬赏让不少人投入到寻找蛇类的行列中,但一直到1980年时,悬赏的金额已经上涨到了5万美元,依然没有人能找到世界上最长的蛇。实际上任何人都无法赢得这个悬赏,因为地球上最大的蛇早在5500万年前就灭绝了。和那个时期的泰坦巨蟒相比,现在的巨蟒简直是小巫见大巫。那么泰坦巨蟒到底有多庞大呢?
科学家是如何发现泰坦巨蟒的?
据了解,最早发现泰坦巨蟒的人是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古生物学家乔纳森·希罗克和巴拿马史密森尼热带研究所的古植物学家卡洛斯·哈拉米约。他们率领一支考察团队在哥伦比亚北部的一处露天矿产处发现了大量动物的脊椎骨和肋骨。通过对比现有动物的脊椎骨,希罗克很快就确定这些骨头化石应该是属于史前蛇类的。
通过照片我们可以看出,史前蛇类的椎骨比现代蟒蛇的椎骨大10倍左右,这说明史前蛇类的体型应该也比现代蟒蛇大10倍甚至更多,因此他们为这种史前巨蛇取名为“泰坦巨蟒”。该考古团队通过清理矿区里的所有骨头化石,发现那里至少存在28条巨蟒。之后研究人员通过建模分析发现,这些巨蟒的尺寸颠覆现有认知。
在那一次发现的骨头化石中,希罗克和他的同事分析得出泰坦巨蟒的体长在12.8~13.7米左右,体重大约是1.25吨,躯干直径在1米左右。不仅如此,他们还在矿区里发现了一些史前鳄鱼的残骸。和泰坦巨蟒相比,这些鳄鱼的体型足足小了一倍,因此他们推测泰坦巨蟒以这些鳄鱼为食。
通过对化石的进一步分析,希罗克确定这些泰坦巨蟒最后一次出现是在大约5500万年前,距离恐龙灭绝已经过去了1000万年。众所周知,科学家认为恐龙是在一场全球性灾难中灭绝的,它们的消失释放出了大量生态位。地质勘探发现,那次事件后地球又发生了新事件,即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希罗克认为泰坦巨蟒的出现可能与该事件有关。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指的是什么?
人类将恐龙灭绝之后的时期称为古新世,从新生代开始,地球就逐渐进入全球变暖模式。导致气候变暖的原因有多种,例如大规模火山爆发、大量植物在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中消失等等。根据探索发现,地球进入古新世后气温逐渐升高,其中低纬度的升温幅度较小,而高纬度的升温幅度尤为明显,甚至可能上升了7摄氏度之多。
古新世气候变暖事件持续了大约10万年,进一步让地球上的许多生物走上末路。之后古新世的气候变暖有所减缓,这是进入始新世的标志。研究发现,始新世的气候变化幅度是最小的,但是高纬度地区的气温变化依然明显,亚热带森林范围扩散到温带,温带森林的范围扩散到极地地区,而赤道地区的气候比现在的赤道气候还要炎热。
为了弄清楚导致泰坦巨蟒这个物种出现的原因,研究人员查阅了大量始新世时期的气候环境资料,然后通过计算机模型模拟出当时哥伦比亚在赤道地区的平均气温大概是32.8摄氏度,泰坦巨蟒形成的原因似乎找到了。蛇是变温动物,如果长期生存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蛇的体型一般不会很大。相反,如果长期生活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蛇的体型往往比较庞大。
以现在地球上的蛇类分布情况为例,体型超过3米的蛇类主要分布在赤道地区,而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的蛇类体长基本不会超过3米。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哈利·格林是研究生态和生物进化方面的教授,他表示虽然巨蟒无法直接从炎热的环境中获得热量,但较高的气温让它们体内也保持着较高的温度,提高了体内的新陈代谢水平,体型也随之增大了不少。
什么原因导致泰坦巨蟒灭绝了?
中国有句古话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指的是某件事的成功依靠某个人,失败也是因为某个人。泰坦巨蟒的兴盛和灭绝也可以用这句话来形容,因为它是在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中兴盛的,并逐渐站到食物链的顶端,同时它也是因为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而灭绝的,这是为什么呢?
研究发现,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导致当时地球的平均气温比现在至少高5摄氏度左右,这种情况下南北极地区和高纬度地区的冰川基本已经融化完了,进而导致地球气候系统失衡。当时所有气候带的气候都出现了异常,热带地区的气温不断升高,最终突破了35摄氏度。而泰坦巨蟒需要在30~34摄氏度的环境下生存。
一旦环境温度超过这个范围,就会导致它们的新陈代谢、繁殖期出现混乱。此外,越来越高的气温使得它们的猎物也无法生存下去,这直接导致了泰坦巨蟒食物短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泰坦巨蟒的灭绝。
从泰坦巨蟒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即任何物种的生存都需要通过适应环境变化来实现,但又有哪个物种能适应地球环境的所有变化呢?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物种能做到,不知道拥有高等智慧的人类是否能打破这个规律呢?或许人类也没有这样的能力,也只能成为历史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