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板块

时间:2023-08-12 20:18:36编辑:分享君

太平洋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20年代,由大航海家麦哲伦及其船队首先命名的。1519年9月20日,航海家麦哲伦率领270名水手组成的探险队从西班牙启航,西渡大西洋,他们顶着惊涛骇浪,吃尽了苦头,到达了南美洲的南端,进入了一个海峡。这个后来以麦哲伦命名的海峡更为险恶,到处是狂风巨浪和险礁暗滩。又经过38天的艰苦奋战,船队终于到达了麦哲伦海峡的西端,然而此时船队仅剩下三条船了,队员也损失了一半。

又经过3个月艰苦航行,船队从南美越过关岛,来到菲律宾群岛。这段航程再也没有遇到一次风浪,海面十分平静,原来船队已经进入赤道无风带。饱受了先前滔天巨浪之苦的船员高兴地说:“这真是个太平洋啊!”从此,人们把美洲、亚洲、大洋洲之间的这片大洋称为“太平洋”

太平洋形成是原因是什么

太平洋是当代地球上最大的构造单元,而在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说中的古太平洋,则更是前所未有的巨大。与后来的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相比,它有着许多特有的、与众不同的演化史,如环太平洋的地震火山带,广泛发育的岛弧—海沟系,大洋两岸地质构造历史的显著差异……这就使许多人相信太平洋可能有着它自己与众不同的成因。如果像海底扩张论所讲的那样,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都是由于海底扩张的原因由古太平洋孕育而成,那么,作为母亲的古太平洋成因又该如何解释呢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提出过许多关于太平洋成因的假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世纪中叶,乔治·达尔文(1879年)提出的“月球分出说”。

达尔文认为:地球的早期处在半熔融状态,其自转速度比现在快得多同时在太阳引力作用下会发生潮汐。如果潮汐的振动周期与地球的固有振动周期相同,便会发生共振现象,使振幅越来越大,最终有可能引起局部破裂,使部分物体飞离地球,成为月球,而留下的凹坑遂发展成为太平洋。

由于月球的密度(3.341克/立方厘米)与地球浅部物质的密度(包括地幔顶部橄榄岩层在内的岩石图的平均密度为3.2~3.3克/立方厘米)近似,而且人们也确实观测到,地球的自转速度有愈早愈快的现象,这就使乔治·达尔文的“分出说”获得了许多人的支持。

然而,上些研究者却指出,要使地球上的物体飞出去,地球的自转速度应该非常快,亦即一昼夜的时间不得大于1小时25分。难道地球早期有过如此快的旋转速度吗这显然很难令人相信。再者,如果月球确是从地球飞离出去的,那么月球的运行轨道应在地球的赤道面上,事实却不是如此。还有,月球岩石大多具有古老得多的年龄值(40~45.5亿年),而地球上已找到的最古老的岩石仅38亿年,这显然也与飞出说相矛盾。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由于天体地质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地球的近邻——月球、火星、金星、水星等——均广泛发现有陨石撞击坑,有的规模相当巨大。这不能不使人们想到,地球也有可能遭受到同样的撞击作用。1955年,法国人狄摩契尔最先提出,太平洋可能是由前阿尔卑斯的流星撞击而成的。他还认为这颗流星可能原是地球的卫星,直径几乎为月球的两倍。此后,还有一些人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可惜多属臆测,没能提出足够的证据。

近年,我国学者在研究了月球等类地天体的地质特征后,对比月球上凹陷的五海,进一步论证了太平洋系撞击形成的可能性。

太平洋形成是原因是什么

太平洋是由太平洋板块内部张裂形成的。大西洋是由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张裂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是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形成的。

上一篇:祭酒是什么官职

下一篇:什么是天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