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双方兵力

时间:2023-08-12 20:43:19编辑:分享君

夷陵之战是刘备由盛转衰的节点,本文不讨论孰是孰非,孰强孰弱,只是简单分析一下,夷陵之战刘备究竟有多少人?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刘备起大军七十万讨伐东吴,连营七百里……最后被陆逊一把火烧个精光。

那么,刘备真的有这么多人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从道理上来讲,刘备真的有七十万大军,连营七百里,陆逊就算要火攻,需要放多大的火,才能把这么多的营地烧完。

七百里可不是一个小概念,过去有六百里加急,也就是说骑着快马逛刘备军营一圈,至少也要一天。

这么长的时间,刘备就算再傻,应该也能反应过来。那么七百里连营是否为《三国演义》虚构的呢?

在《三国志·文帝纪》提到:“帝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馀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

文帝指的是曹丕,七百里连营的说法,最早来源于《三国志》。《三国志》乃是官方史书,可靠性应该是可以“保证”的。

然而仔细翻一翻《三国志》,竟然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在《三国志·吴主传》记载:“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馀营,逊随轻重以兵应拒,自正月至闰月,大破之……”

除了吴主传,在《三国志·陆逊传》也有提到“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

这里刘备的军营大概在四五十座左右,那么如何七百里连营呢?还有就是同样的一本书,关于“连营”的说法为何会有不同的记载,哪个更可信?

《三国志》既然能作为官方史书,通行多年,显然不可能犯“前后矛盾”的低级错误。

夷陵之战双方为蜀、吴两国,显然《吴主传》和《陆逊传》更加值得信任。曹魏毕竟属于第三方,在情报获取方面,大概会有失误吧。

陈寿只是公正的记载,大概在曹丕看来,刘备有七百里连营(军队众多),竟然输给了陆逊,以此来体现自己的英明伟大。事实上不久后曹丕伐吴,同样以失败告终……

夷陵之战在很多人看来,是孙权一方以弱胜强,还以《三国志》来分析,其实双方实力并不差多少。

《三国志》注引《魏书》:“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

人家孙权告诉曹魏,刘备出兵四万余人,曹魏一方应该是知道的。还是那句话,这么一点人,有必要七百里连营吗?

再说孙权一方,《三国志 陆逊传》记载:“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硃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刘备只有四万人,孙权五万,比刘备的人还多。从人数来分析,刘备就算输了也没那么丢人。

最后分析一下,刘备是怎么输的?

假设七百里连营成立,刘备有五十座营,平均每一里设一个营帐,陆逊想要火攻,不可能把所有的营帐都烧掉。但五十余营帐分布在七百里战线,造成兵力分散,很容易给敌人各个击破的机会。

而刘备如此安排并非不知兵,陆逊早期为了消耗刘备(拉长蜀汉补给线),主动让出夷陵以西,刘备军队分布在夷陵山区,可提供扎营的空地很难连成一片。

除了七百里扎营导致兵力分散,刘备伐吴从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开始,到结束为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八月,打了整整一年多。

曹刿论战有一句特别经典“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刘备早期一路破竹,本想尽快结束战争,谁想遇到了陆逊这样的“忍者”,双方对峙长达七八个月。

刘备作为进攻方,深入东吴国土,对士气、后勤保障有着极大的考验。陆逊火攻前,刘备军营士气低迷,自然一触即溃……

综合分析,《三国志》“七百里营”、“前后五十馀营”的说法应该都是真的,然而由于刘备兵力少,所以并不存在连营的情况,大概是数万人分散在七百里的战线。

曹丕嘲讽刘备,可能也是如此,但他本人并没有身处战场,充其量也只是纸上谈兵,不了解双方情况,如果让曹丕站在刘备的角度,他又会怎么排兵布阵,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上一篇:伊春是哪个省的城市

下一篇:补卡怎么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