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傍晚,《广州市教育局关于深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实施意见》)发布。
先划第一个重点,本次《实施意见》的适用对象是2024~2026年中考生,即现在读初二、初一和小六的同学。所以,明年中考的家长暂时没什么影响。
区老师今天抢到了消费券,正在向群开餐,然后手机连续震动,家长们纷纷甩了个链接让我看看。
意见稿原文连附件一共6945字,这种政策文件之晦涩难懂,普通家长谁看啊。不得不说,有关部门现在是很贴心的,直接当了一回“课代表”,给大家划好了重点,如此贴心,怎能不赞。
先放两张图,这是官方给大家划的重点。
下图是《实施意见》中和过去相比保持不变的内容。
下图则是四大变化。
划第二个重点,考试科目、分值、录取批次不变,自主招生、名额分配和随迁子女报考公办的资格不变,故此次改革并非大改,只是适当调整,俗称“打补丁”。是的,地理生物仍然没有走上前台,体育提到和语数英同等地位的情况暂时没有发生。
当然,即便是官方归纳了几项变化,对于很多小白家长来说,要读懂也是勉为其难的,更别说思索这些变化会带来的连锁反应。
所以,下面主要讲讲这几项变化,仅代表我个人第一反应的理解,往后有新的理解会补充。
系好安全带,发车。
变化一:考试命题
相关表述:学业水平考试由市统一命题逐步向省教育考试院命题过渡。
重要程度:
受益群体:扎实、细心、均衡的学生
分析:
此前盛传,2024年开始由广东省统一命题。尤其是2022年中考,省卷偏简单,数学卷简单得离谱。大家纷纷对比广州和广东卷各科的差异,分析命题变化带来的备考影响。
当时我就说,不会有太大影响。其一是因为,由谁命题是公平的,难就大家难,简单就都简单。其二是,从近几年的省卷命题来看,出题者似乎也在摸索,在寻求难度和选拔的平衡,更是出现了21数学地狱困难,22数学天堂简单的怪异现象。如果广深加入省卷,那么命题方式依然会调整,找出水平较高的广深与其他地区学生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我的判断是:到广州使用省卷的时候,难度不会出现非常大的变化。初中学生依然是以打扎实基础为主,市卷如此,省卷亦如此,以不变应万变这种先贤的哲学观点有其道理。
如今的表述是“逐步”和“过渡”。我猜测各方是未找到这个“最大公约数”,还需要时间,所以留下“进可攻,退可守”的依据,视乎23年省卷的情况和各地考生的数据再做决定。
官方描述也给大家派了定心丸:
不管是省统一命题还是市统一命题,均要求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命题;科学设置试卷难度,按照“两考合一”“兼顾毕业和升学”的功能定位,增加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坚决防止偏题怪题,促进有效考查学生综合素质。
其中,增加“探究性、开放性试题”,是很多老师的共识。这是学术性问题,往后我们以数学为例,用实例加以说明,今天按下不表。
总而言之,这个变化可以忽略。实在要重视的,那应该是注重培养孩子重视基础,学习认真扎实,思维敏捷的特性,这有助于中考。
变化二:部分区属普通高中面向全市的招生比例
相关表述:南沙区等部分普通高中学位供给相对宽裕的区,区属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经市教育局批准,可将不超过25%的招生计划面向外区招生。在非中心城区,引入省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新建的区属普通高中学校,经市教育局批准后,可将部分招生计划面向全市招生。
重要程度:
受益群体:中心城区的中等水平学生
分析:就我个人而言,这是预料之内的变化,这也是一项优秀的改进措施。它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竞争激烈的中心城区学生高分滑档沦甚至落到没书读的窘境。
22年为例,老三区和天河区户籍生,分数在第二梯度线(670分)以下,如果第一志愿落榜,那么在本区几乎就没有了第二选择,如果没考虑民办或者外区,那么结果就是补录。
而现在,南沙区等学位供给相对宽裕的区,将划出更多的招生计划给到外区,这个比例从过往的不超过15%提升至不超过25%。除了南沙外,花都、增城、从化也可能是考虑对象。粗略推算,算上今年扩招的话,这里可能会多出大几百个能够给到其他区的学位(具体数量视乎开放的区域和学校)。
受益者最主要的是本区竞争激烈的学生,比如老三区和天河区。这几个区里面又以中等分数段学生最可能受益,跨度大一点的话,比较大机会的是第四梯度学生的第一志愿,第三梯度以上学生的保底志愿。当然,你能否接受这些可能在你们心目中比较一般的学校,那就自己考虑了。
这一条表述还有“省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新建的区属普通高中学校”经批准可以全市招生。其实严格意义上,这条不新,今年便有。
备受关注的黄埔区区属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广州实验学校就属于此类,作为相对较新的学校,它是非示范性高中,但今年它能够招收不超过15%的外区生。
接下来几年,在南沙、从化、增城等非中心城区,陆续会出现一些挂着省市属乃至全国其他名校头衔的新公办学校,也可能属于此类。享有优质资源的它们,值得大家看高一线,甚至纳入备选。
变化三:随迁子女升学
相关表述:各区公办普通高中招收非政策性照顾的非广州市户籍初中毕业生的计划为该校当年招生计划的8%至18%。
具有我市三年初中完整学籍,且考生本人持有在广州市办理且在有效期内的《港澳居民居住证》或《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的考生可报考我市公办、民办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
公办普通高中投档时,非政策性照顾的非广州市户籍初中毕业生与户籍生同时投档录取,其录取人数不超过其最大计划数。
重要程度:
受益群体:拥有《港澳居民居住证》或《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的考生、户籍生、全体学校。
2022年中考,我的第一篇复盘就是关于非户籍生的:《2022广州中考印象与展望01:非户籍生分数“倒挂”的玄机》。里面写了这两年的现象,分析了成因,也抛出了问题,有兴趣的可以点上面的蓝字看看。
这下,马上补丁就来了,力度还不低。先解释一下最关键的词语:同时投档录取。举个例子,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例。
翻查数据,华附2022年在第三批次招生计划为90人(不包括第二批流标落到第三批的名额),其中15人为非户籍生。那么在所有填报华附的学生里面,最后户籍生最低分数线740分,非户籍生716分。这是因为户籍生和非户籍生是两条平行线,没有交集,互不相干,它必须招到75名户籍生以及15名非户籍生,缺一不可。
假设这15名录取的非户籍生里面,有6人的分数低于740分,在旧规则下他们能被录取,但倘若按照新规,如果有分数比他们高的户籍生填报了华附,那么这6人就可能落榜。
同时投档录取,在满足8%的非户籍最低标准后,那么户籍生和非户籍生将同台PK,像过去两年出现的非户籍生大面积“倒挂”现象将不复存在,往后只可能出现极个别未满8%的最低标准而获得保护的非户籍生。
简而言之,非户籍生红利很可能将消失,回到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状况。
户籍生受益,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学位总数是零和的,户籍生多了,非户籍就少了,反之亦然。
为何全体学校也受益?因为靠着保护政策进来的低分户籍生将几乎消失,可能出现的“生源尾巴”不复存在。
天外听到这里,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这里的第一点8%~18%,过去两年具体比例是各区自定(区内统一),省市属学校各自确定的(一旦定了必须招满)。而同时录取的新规下,我的理只是规定了上下限,避免出现极端情况而已。
另外还提到的港澳生,其实这两年港澳生只要满足随迁子女标准,都能够以非户籍生身份选择公办学校(非港澳子弟班)的,所以也不能算是什么重大变化。
变化四:全面清理加分项目
相关表述:取消国家规定以外的加分项目。
重要程度:
受益群体:没有加分或者优先录取资格的学生。
分析:新版加分项目如下:
旧版加分项目如下:
有的表述调整,删减了一些。影响人数最多的估计是取消少数民族加分。56个民族,55个加分的历史结束。
我也不评价好不好了,这没啥好说的,按照国家规定办事。
其他
除了上述四点变化外,还有两个点想特别讲一下的。
其一,名额分配招生政策的变化。
同样盛传了一两年的名额分配政策变化,包括取消最低限制性分数线,以及招生比例变化。《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到,比例不变,而限制性分数线的表述,则是“将根据上级要求,在年度名额分配招生办法中予以明确”。
这个意思是什么?我翻译一下:没想好,你们再等等。
嗯,认真点。
大家所认为的变化,以及很多专家说的变化,都是基于2020年发布的广东省的指导文件。我写过,也说过很多次,省文件不能照搬,“我大广州自有州情在此”,一切以广州市文件为准。
上述两项变化,都是极具影响力的变化,它将直接影响大家志愿填报的选择和策略。当时我的判断是,如果有变,最迟今年年底会出文件,否则到明年5月才会有的这份“名额分配招生办法”中再出这么一个超级大招,是杀了从学生到家长到学校的一个措手不及,领导们很可能是会被亲切问候家人的。
如今,文件来了,比例确定不变,限制性分数线还没变。我神棍预测一下:23年直接取消的机会比较低。
其二,新增招生负面清单。
区老师个人强烈点半个赞!
作为对中考比较熟悉的老师,深知招生环节中的乱象层出不穷。有时候你都会恍惚,这群人真配为人师表吗?
家长都有耳闻的事情,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又怎会不知。这次的负面清单,至少摆出了态度,警告制造混乱的学校和个人:别乱来!
之所以先点“半个赞”,是因为收效我不知道,执行如何我不知道,但至少有阻吓作用。家长们面对招生违规现象,可以“有法可依”。
希望后半个赞我可以点上。
综上,是今晚加班赶出来的见解。时间略显仓促,观点和预测仅代表自己,后续会随时补充,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