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君弘

时间:2023-09-02 13:28:24编辑:分享君

侯君集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十七位,也是玄武门之变的实际参与者和实施者,同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五人并功第一。这样一位功勋卓越,战功显赫的大唐功臣,为何却在古稀之年被太宗皇帝处死?我们都知道太宗李世民是为仁慈的帝王,大多数参与大唐开拓及建设的文武功臣都能善终,我们来分析一下侯君集被杀的原因。

我们先了解一下侯君集在大唐建国和征讨四方的战功就会明白他在大唐帝国中的作用和成绩,才能明白太宗皇帝对他起杀机心里的苦楚和无奈。

一、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根据新唐书记载,侯君集少事秦幕府,对诛隐太子尤为得力。说明他很早就和李世民一起打天下,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策划,“得力”二字已经充分说明他的作用和表现出来的强大实力。后来加封一等功,加官晋爵。一路超越有超越李靖、秦琼之势。

二、消灭吐谷浑

贞观九年,侯君集作为战神李靖的副手,这时候李靖已经年事已高,实际的指挥和操作由他来完成,这时候表现出他强大的实战经验和兵法能力。在他的建议下唐军长驱直入,大破吐谷浑第二十五任可汗伏允,大唐疆土在他的这次战争后不断扩大,也称为他标榜史书的战绩。

三、高昌国灭亡

贞观十三年,高昌国王麴文泰根本不把太宗皇帝放在眼里,公然不进贡大唐,并且不愿同中原往来。太宗皇帝大怒,派侯君集率兵讨伐,大家从地图上可以看到高昌国离大唐隔着茫茫大漠,征讨艰难可想而知。当年大唐玄奘法师就差点命丧黄沙之中。但是麴文泰还没等唐军到达高昌就去世,他的儿子不堪一击,唐军攻克城池大获全胜。侯君集因为这次战争更是令太宗称赞。

侯君集的战绩是很多将军士兵一辈子都不敢想的,但同时也遭受到很多人的嫉妒和怨恨。成绩已经成为过去,此时的侯君集已经是许多人的眼中钉。在他打破高昌国班师回朝时丑事败露,因为分赃不均,自身不廉洁自律,高昌国的好多金银珠宝藏为私有被人弹劾揭发,侯君集为此被下狱。

李世民什么都可以忍受,唯一不能忍受的是他竟然参与太子李承乾的谋反。侯君集战功卓越确实是太宗的得力干将,但是侯老年纪越大越居高自傲,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太宗实际上已经对他产生了防备。此时太子李承乾一心想拉拢侯君集,侯君集有自知之明,看不上太子的能力,但是他不嫌事大,竟然还劝说太子谋反。就来李承乾确实能力太差根本不是父皇的对手,而咱的这位仁兄也被自己的女婿贺兰楚石招供参与谋反,搞的他自己无话可说。

太宗李世民心里知道谋反是天理难容,自己的儿子竟然是主谋。伤心的太宗痛哭流涕,一位和自己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兄弟竟然要反叛自己,但是自己已经无能为力来挽救这位同生死共命运的兄弟,因为各方大臣上书不断进谏,为了稳定朝堂和江山,为了大唐稳定的社稷。太宗下令处死侯君集。此时的太宗皇帝看着已经白发苍苍的兄弟,痛苦泪流,只能忍痛决定。

简介: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为谋夺皇位发动政变,在玄武门杀掉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囚禁父亲李渊。李世民逼迫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

高祖颁布传位制书的第二天,即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626年9月4日),太子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并大赦天下,从此开始了他辉煌的皇帝生涯,即位第二年正月初一乙酉日(627年1月23日)改元贞观。

扩展资料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

唐高祖李渊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代表。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功劳也最大。

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同时李世民集团亦不服太子,双方持续明争暗斗。

经过长期的斗争,在李渊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团逐步占上风,控制了局面,为了挽回局面,最终李世民搏命一击,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据传李世民逼迫其父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可议之处还真不少,甚至连具体的参与者都有谁都说不清。《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之。”

张公谨列传里三记“六月四日,公谨与长孙无忌等九人伏于玄武门以俟变。及斩建成、元吉,其党来攻玄武门,兵锋甚盛。公谨有勇力,独闭门以拒之。以功累授左武候将军,封定远郡公,赐实封一千户。”

关于其他人的记载中,则基本没有在事件中的具体贡献,主要是事后的加官进爵、所受封赏:

“及将诛隐太子,士廉与其甥长孙无忌并预密谋。六月四日,士廉率吏卒释系囚,授以兵甲,驰至芳林门,备与太宗合势。太宗升春宫,拜太子右庶子。”(高士廉)

“渐蒙恩遇,参预谋议。建成、元吉之诛也,君集之策居多。”(侯君集)

“隐太子之诛也,通复检校行台仆射,驰镇洛阳。”(屈突通)

“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房玄龄)

“隐太子深忌之,谓齐王元吉曰:‘秦王府中所可惮者,唯杜如晦与房玄龄耳。’因谮之于高祖,乃与玄龄同被斥逐。后又潜入画策,及事捷,与房玄龄功等,擢拜太子左庶子,俄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杜如晦)

“六月四日,从诛建成、元吉。事宁,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秦叔宝)

“六月四日,从太宗讨建成、元吉。事定,拜太子右卫率,迁右武卫大将军,赐实封七百户。”(程知节)

“隐太子建成、巢剌王元吉竞以金帛诱之,志玄拒而不纳,密以白太宗,竟与尉迟敬德等同诛建成、元吉。”(段志玄)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入围标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二十四位功臣都是谁?,排名有先后,越靠前表示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心目中,关系越密切功劳越大。排名如下: 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高士廉 尉迟恭、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 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 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秦琼 从这份名单可以看出,二十四功臣中虽然文臣武将皆有,但文臣无论是地位和数量都多于武将,排名最高的武将是排在第二位的李孝恭,战功显赫加上又是皇室宗亲,排在武将第一无可厚非,尉迟恭排在第七位,武将第二位,处于非宗室将领第一位,这充分显示出尉迟恭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要知道秦琼仅排在功臣榜最后一位。

尉迟恭的其他功劳

尉迟恭在隋末从军,以勇武闻名。隋末大乱之际,尉迟恭投身刘武周帐下与李渊政权争夺天下,尉迟恭多次大败唐军,后来归降李世民,李世民见尉迟恭来降,非常高兴,任命尉迟恭为右一府统军,对他很信任让他继续统领旧部八千人,与诸营相参。此后尉迟恭不断为李世民立下汗马功劳。

一是在征讨窦建德和刘黑闼的战争中,为阵前生擒窦建德和击败刘黑闼立下功劳。武德四年,尉迟恭随李世民征讨窦建德,多次锉敌锐气,为阵前生擒窦建德立下功劳。武德五年(622年)三月,李世民和在洺水以南扎营征讨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刘黑闼多次挑战,李世民均坚壁不战,以挫其锋。此时双方已相持60余日,刘黑闼暗中率军袭击李勣军,李世民率略阳公李道宗袭击刘黑闼军侧后以救援李勣,结果被刘黑闼包围。此时尉迟恭率勇士冲入包围,将李世民和李道宗救出。二十六日,唐军大败刘黑闼,刘黑闼逃入突厥。尉迟恭因功被授予秦王府左二副护军。

二是尉迟恭在举世闻名的“玄武门之变”立场坚定,立下大功。面对太子齐王的步步紧逼,尉迟恭不仅跟随李世民参加了夺嫡的“玄武门之变”,还在这场事变中,在李世民有性命之忧之际,及时救驾成功,并亲手射杀齐王李元吉。此等拥立大功自然被李世民牢记于心。

总的来讲,尉迟恭能够深得皇帝信任,堪称李世民最忠诚的大将之一,除了北邙山救驾有功,还有先后击败窦建德的大夏政权以及在“玄武门之变”身先士卒,援救李世民,射杀齐王李元吉有关。

唐朝玄武门之变共有4次,第一次是李世民策划的,第一次政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是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之间皇位继承权之争的总爆发。世民和建成、元吉同为高祖原配窦皇后所生,建成为长子,世民次之,元吉排行第四。在唐高祖统一全国的过程中,世民先参与策划了太原起事,而起事之后,在讨平群雄的战争中,他又立功最大。但因为世民不是嫡长子,按照传统习惯,皇位应由嫡长子继承,所以,唐高祖即位后,便立建成为皇太子。而由于李世民能征惯战,智勇兼备,已成为唐军事实上的最重要的***,武德四年,唐高祖特任命世民为“天策上将”,位在诸王之上,并兼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还诏令在秦王府中设置官属。世民自恃才能和显功,在府中开置文学馆,延揽四方文学之士,礼遇甚隆,这些人都成了世民的谋臣策士。此外,世民南征北讨,逐渐在天策府中网罗了不少勇将猛士。 拥有了如此众多的谋士与勇将,秦王世民的周围自然形成了当时政坛上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集团,直接威胁到太子建成。建成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确保未来皇位的继承,就联合因同样有政治野心而对世民不满的齐王元吉,采取曲意联络唐高祖的妃嫔以为内助、加强自己的军力、收买世民的部下等策略来强化自己并削弱世民的势力,甚至发展到在召世民饮酒时在酒中下毒的地步。到了武德九年,建成、元吉和后官妃嫔更是常常在高祖耳边说世民的坏话,使高祖渐渐对世民产生了猜疑,局势对世民十分不利。秦王和僚属忧惧万分,遂定计发动政变。6月4日(公历626年7月2日),世民率长孙无忌等人经玄武门入皇宫,埋伏在临湖殿附近,突然射杀了准备入朝的建成和元吉,然后声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并派亲信“宿卫”高祖,迫使高祖接受了既成事实。三天后,高祖立世民为皇太子,诏令军国庶事一切委太子处决。八月,高祖传位于太子世民,自称太上皇。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这就是史称的“玄武门之变”。第一次玄武门之变,表面上看是四个参与者,高祖、太子、秦王和齐王,但实际上背后的矛盾只有一个,那就是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储君之争。而作为皇帝和父亲的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前后都持消极态度,齐王李元吉则站在太子一边。由于矛盾只有一条线,所以当李世民闪电般的同时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后,这个矛盾就解开了,李唐王朝未来的继承者注定是李世民。除非想要推翻李唐建立新的政权,否则继续与李世民为敌已经毫无利益可言了,不仅是原先的太子成员,就是一心忠于李渊的人,也没必要得罪未来的主子。说起来也好笑,玄武门之变中,伤亡最惨重的,既不是秦王府,也不是东宫和齐王府,而是驻守玄武门的屯营。太子和齐王遇袭身亡后,冯立和谢叔方分别率领东宫和齐王府护兵赶往玄武门营救,结果执掌屯营兵的云麾将军敬君弘与中郎将吕世衡在兵力尚未集结的情况下仓促出战,被打得一败涂地,等大队屯营兵赶来时,发现敬、吕二位主将已双双战死。最令人奇怪的是,时至今日,后人也没有搞清敬、吕二人为何参战。有人猜测他们早已为秦王所收买,不过如果他们事先得到消息的话,又怎会仓促出战以至兵败身死?敬、吕二人死后,形势一度危急,此时尉迟恭割下太子和齐王的首级示众,东宫和齐王府的卫士们见状散去,企图进攻秦王府的薛万彻部在接到李渊圣旨后也完全溃散。李世民趁势将李建成和李元吉各五子全部杀死,彻底消灭了竞争对手。至此,李世民已然是万众归心,从第二天开始,原先太子身边的有识之士相继归降。武将中,在玄武门之变中率领东宫和齐王府卫士奋战的冯立、谢叔方和薛万彻等人,兵败后一度逃亡,不久陆续回来请罪,李世民一一赦免,并封以高官厚禄。除了薛万彻晚节不保,因为谋反被高宗所杀外,其余二人后来都被视为忠义之楷模。文官中,太子近臣魏征投降,最终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耿直之臣。魏征早年投奔瓦岗军,兵败后归唐,后被窦建德俘虏,又降了窦建德,窦建德兵败后重新归唐,成为李建成的近臣,李建成死后又归了李世民,算起来,他已经换第五个主人了。按说魏征不是怕死的人,所以他转投李世民应该很说明问题,类似他这样识时务的人很多。总之,转眼间太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也就不需要李世民清洗了。参战人数,其实讨论这个意义不大,因为无论怎么算,秦王府的军事实力都处于绝对的劣势。李世民肯定是收买了玄武门的守将,不过究竟收买的是谁,目前还无定论。并且收买的原因是为了他的特种小分队能够顺利潜入进行埋伏,而不是利用玄武门的守军与东宫和太子的将士战斗。事实证明,屯营兵根本不堪一击。另外从“俟兵集,成列而战,未晚也”这句话来看,敬君弘和吕世衡事先根本没有准备,连兵马还没有集结起来就仓促出击了。最终瓦解太子的是建成和元吉的头颅以及随后来到的李渊的圣旨,而这些都应主要归功于特种小分队的斩首行动。至于天京事变,其背景远比玄武门之变复杂得多。天京事变中天王洪秀全(包括心腹陈承瑢和燕王秦日纲),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四方势力各怀鬼胎,彼此之间都有矛盾,为了争夺权力互相攻杀。他们时而联合,时而反目,直到永安五王的最后一位——翼王石达开在四川兵败身亡,这张矛盾网才最终被解开。天京事变中最大规模的屠杀是血洗东王府。这主要是因为韦昌辉野心大,势力小,如果不尽杀东王府部属,他无法在天京建立个人的统治。另外,杨秀清生前得罪的人太多,韦昌辉、秦日纲和陈承瑢等人在这次屠杀中也有公报私仇的意思。至于其余几次清洗,主要针对诸王家属,所以伤亡不是很大。

上一篇:贸易合同

下一篇:葫芦娃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