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宋朝的酿酒技术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得益于当时物产丰富、社会经济发展繁荣,为酒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酿酒机构的设置、酿酒技术的提高、酒类品种的增加等等,又极大推动了宋朝酒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相比之前的朝代,宋朝的酿酒技术有了显著的提升,当时的书籍也有所记载。
宋人编纂了大量制曲酿酒技术方面的著述,著名的有朱肱的《北山酒经》、李保的《续北山酒经》、苏轼的《东坡酒经》、范成大的《桂海酒经》等,这些著作对宋朝制曲酿酒的技术进行概括总结,将传统经验转化为理论记录下来。
在这些记载中,值得一提的是黄酒的酿造。
《北山酒经》中有详细记载,其工序为“卧浆、淘米、煎浆、汤米、蒸醋糜、用曲、台酵、酴米、蒸甜糜、投醹、酒器、上槽、收酒、煮酒等”,这个酿酒程序和现代相差无几。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黄酒生产在八百多年前的宋代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关于宋朝的酿酒技艺,《宋史·食货志·酒》中也有非常详细地记载。
例如,宋人不仅精通唐朝时期流传下来的“火迫法”酿酒技术,还掌握了一种新式的收酒方式,即将饱含酒液的槽悬空搁置,并利用小棍以作导流,看起来就像是蒸馏酒一样。
宋朝时期酿酒技艺的高超是不置可否的。但是,关于宋朝时期是否出现蒸馏酒的技术工艺,时至今日仍有不同的看法,那么蒸馏技术到底是何时出现的呢?敬请持续关注下期《中国白酒真始于元代么?》
宋代酿酒工艺剪纸图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的酿酒群体分为两个,一个是以官府为主的酿酒群体,一个是以民间为主的酿酒群体,各自有着不同的风格。
自酿家酒是宋朝的一个普遍现象,不少诗人的诗词中都有描述自酿的制曲和酿酒的情景。
在苏辙的《戏作家酿二首》中有写道:方暑储曲糵,及秋舂秫稻。甘泉汲桐柏,火候问邻媪。唧唧鸣瓮盎,暾暾化梨枣。一拨欣已熟,急搊嫌不早。病色变渥丹,羸躯惊醉倒。子云多交游,好事时相造。嗣宗尚出仕,兵厨可常到。嗟我老杜门,奈此平生好。未出禁酒国,耻为瓮间盗。一醉汁滓空,入腹谁复告。
种种迹象表明,官酿和自酿两股力量共同助推宋朝酿酒业的繁荣。
宋朝酿酒还有一个标志性的变化,即酒精度数得到明显提高,应为十度左右,酒的甜度减低,还有了“劲”、“烈”等词汇,人们也开始崇尚劲辣口感的苦味酒。
由于酒精度提高,宋朝民间酿造的酒,保存期明显延长。
关于宋朝时期酒的口感,在《泛舟游山录》中有写道,“(汪)强中谓酒有五品,苦、淡、酸、臭、甜”,这五味应是宋朝时期酒的主要口味,同时《全宋诗》中关于涉及这五味的频率分别为:苦味(28次)、淡味(7次)、酸味(11次)、甜味(19次)。
除了在口感上追求更加丰富之外,宋朝的酿酒种类也非常多。以各种果品和野生果实,如葡萄、梨、橘、荔枝、山楂、杨梅等为原料,酿造的果酒也是宋朝酿酒的一大特色,以葡萄酒为例,米酒与葡萄酒合酿的做法,应是宋人的发明,宋朝的葡萄酒已经风靡酒界。
宋朝不仅在酿酒技术上进行“升级”,还有一个细节是,宋朝开始采用酒瓶装酒,每瓶容积相等大致一升至三升不等,让酒有了统一的量化单位,不仅极大程度推动宋朝酿酒业发展,这种包装及计量形式一直为后代所用。